2017-09-28 16:38来源:这样爱分享
广州地铁一号线于2017年6月23日宣布将设置女性专用车厢。具体实施办法是于本月28日起,每逢工作日的7:30 至9:30,17:00至19:00将往东站方向的最后一节车厢以及往西朗方向的第一节车厢设置为女性专用车厢。据称, 女性专用车厢的设立是为了有效的控制地铁中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同时减少由于拥挤产生的“尴尬”。据报道称,广州地铁的管理部门特意强调, 女性专用车厢,实际也并非女性专用,而是主要起到一个倡导性的作用。 此外,除了广州市,深圳市也有可能开始女性专用车厢的试运行 。
事实上,在女性专用车厢出现之前,在大连以及合肥就出现过比一般停车位宽出7厘米的“女性专属停车位” 。虽然女性专属停车位在德国、韩国等国家均有实践,中国则是唯一一个将女性专属停车位拓宽的国家。女性专用停车位以及女性专用车厢这类 “女性专属”的设施往往成为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讨论。从女权主义出发的批评者,通常指出这类设施实际上反映了针对女性的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而大部分支持者认为这些设施和制度设计是 “对女性的关爱和尊重”,是“人性化的设计”,能够让女性“体验到幸福感”,认为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太“不领情”。
无论是女性专属车位还是女性专用车厢,其本质都是一种性别隔离的措施。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性别隔离的状况并不少见。按照学者的分类,性别隔离分为很多种,有法律性的、行政性的、自愿性的。法律性的性别隔离包括区分男女厕所、洗浴设施等,而行政性的则包括体育运动中以及医疗实践中的性别隔离。自愿性的性别隔离则更加种类繁多,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征,很多基于性别的组织和协会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么,女性专用车厢能创造对女性有益的“安全空间”吗?能促进性别平等吗?这篇文章试图从性别隔离的角度,来初步探讨这些问题。
性别隔离在实践中有问题
性别隔离真的能够在实践层面能减少性骚扰行为,带来女性的安全吗?根据日本的统计报告,实施女性专用车厢之后,性骚扰的报告下降的三分之一。但二者的相关性还有待验证,因为事实上,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地铁中性骚扰数据的浮动。譬如,纽约警察就曾经指出,警方一旦采取措施鼓励妇女报案,性骚扰的统计数量就会攀升,随后就会慢慢下降。这并不标明性骚扰数量有实质的变化,而仅仅反映出很多人还是在遭遇性骚扰之后选择了沉默。目前中国的女性专用车厢将要运行,目前并没有可信的数据和研究来回答这一举措在中国语境下的有效性问题。但基于其他国家的实践,我们能总结出女性专用车厢在具体实践和操作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女性专用车厢到底能减少多少性骚扰呢?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性骚扰都发生在熟人之间以及工作场所。权力的不平衡往往会导致各种形态的性骚扰,而陌生人之间的性骚扰比例反而并不高。对于女性来说,设立女性专用车厢,恐怕并不能迅速而且有效的减少她们生活中所遭遇的骚扰和暴力。即使女性专用车厢能够让地铁中的性骚扰案例在统计上减少了, 一旦出了地铁,我们还是共享同一个公共空间。只有争取到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尊重,改变物化女性以及男性的态度, 才能真正减少性骚扰事件的发生。
其次,女性专用车厢的存在并不能保证所有女性都能够顺利乘坐专用车厢。以日本为例,有些公司只在交通高峰提供女性专用车厢,有的只在快速线路上提供专用车厢。不仅如此,女性专用车厢的数量在整个车厢中的比例很低,一般一趟车中仅有一到三个车厢专门为女性提供服务,这样一来,女性专用车厢比一般车厢要更为拥挤。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女性还是需要乘坐男女混乘的车厢。这样的情况下,女性专用车厢的效果恐怕就大打折扣了。
再次, 女性专用车厢的设立,可能会改变地铁这一公共空间中,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一旦性骚扰再度发生,人们则更容易谴责受害者而非施害者。有研究表明,一些男性认为有了女性专用车厢之后,就不应该再乘坐普通车厢。甚至认为不乘坐的专用车厢的女性,缺乏对自己安全的重视,一旦被骚扰,其自身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本来女性受到侵害之后,就经常被谴责“穿得过于清凉”,这样一来,受害者受到谴责就更加顺理成章了。
此外,虽然女性专用车厢有很明确的标识,但是这样的性别隔离并非法律性的或行政性的。由于地铁专用车厢的非强制性, 往往并没有专门的人员来保障男性不登上专属女性的车厢。 这样一来,很多男性还是会登上女性专用车厢 ,设立专用车厢的目的就没那么容易达到了。在各国,都有报道男性登上女性专用车厢的例子。譬如在巴西,虽然于2006年就开始实施女性专用车厢,但是直到2013年,还有很多男性误乘女性车厢 。日本的Keio Corporation的发言人也曾经表示:“我们不能阻止男乘客登上女性专用车厢,我们只能希望误上了女性专用车厢的男性能够行为体面,在发现自己上错车厢之后,主动离开。如果专用车厢中的女性感觉必要的话,最好在列车停靠下一站的时候,告诉我们的雇员。”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残障人士并不能轻易区分女性专用车厢和普通车厢,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和尴尬,恐怕也不能轻易忽略。
隔离再生产狭隘的性别观
很多女性专用车厢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恐怕对于批评感到非常委屈。毕竟,他们往往表达这样一种善意:女性专用车厢体现的是对女性的“关爱”,体现的是城市“人性化”一面,是城市“文明”的标志。然而事实却可能恰恰相反。这样的设计和服务,不仅没有体现出一个城市对于女性潜力和能力的肯定与尊重,却实际上复制和强化了非常刻板的性别观念。
在推广女性专用车厢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说什么呢?我们在说:女性是天生的弱者,没有办法保护自己。我们还在说,没有男性陪同的女性是危险的,就好像女性是不完全行为能力的个人。同时,这样的安排对男性也充满了非常专断和片面的假设,似乎在说,所有的男性是充满危险的,是不可信赖的,是危险和伤害的制造者。不仅如此,男性的欲望好似猛兽,是不可控制的。总之,这样的的制度安排和设计, 往往和现有的性别话语共谋,不断强化着有关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
不仅如此,女性专用车厢假设了性骚扰的受害者永远是女性。这一看法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在工作环境中,报告受到性骚扰的案例中,有有统计数据标明,虽然女性受害者的比例很高,但仍有高达20%左右的很多案件的受害者是男性(数据中并没有指出施害者是男性还是女性) 。在地铁等或拥挤或僻静的环境中,男性也自然可能成为性骚扰的受害者。那么,是不是也应该针对潜在的男性受害者的需求, 设立男性专用车厢呢?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 性别隔离建立在非常生硬的生理性别之上,对于跨性别人群缺乏考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同意,性别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概念,性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实践,生理的特征只是构成性别认同的关键要素之一。更不用说,性的能力和兴趣则是更为复杂的东西。在这种建构主义性别观的观照下,女性专用车厢对于跨性别人士则显然不够友好。
这个小故事曾经经过明代小说家凌蒙初的改写,放入他的《二刻拍案惊奇》一书中,讲的自然是豪门大户妻妾众多,且门禁不严,以至于绿帽子连戴就是十余顶了。
女性自慰不仅仅是用手,还会借助工具。当然女子自慰工具也不是现代才发明的,而是古代就有了。那么古代女子都是用什么工具自慰的呢?下面小编就来揭秘一下。
内裤是每个人必须穿的服饰,很难想象不穿内裤的感受。但是中国历史上女人有不穿内裤的,那么,那时候为什么女人们不穿内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性是人的本能,女孩子到了青春期,接近性成熟,出现性欲和性冲动,是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我国古代留下了丰富的性文化典籍,在性爱艺术方面,有人认为古代中国胜过古代西方。下面就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