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那些事儿

首页>情感驿站>夫妻那些事儿>正文

为什么总是等待爱人离开才珍惜

2015-12-18 09:32来源:新浪女性分享

  短缺原理

  请大家比较两种广告语:“戒烟可以让你多活5年”,“吸烟将折寿5年”,哪种会更有效?

  似乎后者给我们的冲击力更强。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类似的标语“最后三天”、“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绝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标定了 拥有的最后期限(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数量上),就能给大众以紧迫感,激发大众的购买欲望,而事实的确如此。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

  短缺原理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我们深恶痛绝的。每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运用的关键就是:对象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变成短缺。而这种短缺又往往会带来竞争,这也愈发加深了得到TA的欲望。商业上屡试不爽的手段,人们乐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观恋爱关系,何尝没有短缺的存在?当意识到即将不能拥有的时候,人们便会产生焦虑,强烈地想要维护现状,维护拥有的自由。而离去也时常意味着对方心另有所属,想象TA与一个不是我的人耳鬓厮磨,也实在太煎熬。于是,我们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才开始尝试去修补这一段关系。

  损失厌恶

  这也源于人的损失厌恶。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大学中某班一半的学生一个普通的咖啡杯,然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杯子卖给剩下一半没有得到杯子的学生。在买卖发生前研究人员询问所有学生:多少价格条件下,愿意买入/卖出这个杯子。按照常理来说,杯子的价值是不会变的,买卖双方的价格应该接近。但是结果发现,杯子的拥有者可以接受的卖出价格是想买学生愿出价格的两倍。关于赌博的研究也发现,当赢得的金额是输掉金额的两倍左右及更多时,人们才愿意参与进来。似乎赢得2倍以及更多金额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钱财的伤痛。从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对物品的价值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认识,当人们不得不放弃它的时候,其难过程度要高于他们得到该物品的高兴程度。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厌恶”,即同量的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这也难怪,当我们即将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个人时,心理所带来的伤痛远远大于失去的快乐,拥有的快乐深深淹没在失去的苦痛中,于是我们领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对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带给自己快乐,也是TA的离去让自己痛苦,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

  与对关系的认知有关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给对象贴标签和分类,比如“亲密的人”、“外人”等。面对不同类型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越会将他们纳入“自我”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对外人总是彬彬有礼,而对最亲近的人却常发脾气。这因为人们抱定这样的观念:你已经都是“我自己”了,怎么会有人去自己介怀自己的情绪呢?潜意识里面,“我”是不会骂自己,不会伤害自己的。被纳入“自我”层面的那个人是永恒存在的,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离开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样自然。可惜硬币的反面是:我会将TA像空气一样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恋人便要从“自我”的范畴移动到“与自己无关的外人”范畴中,这个角色的变换本身便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是将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离出来,这对任何人来说都会引起不适,除非TA未曾进入自己的内心。

相关文章
热门排行
性福测试工具更多>>
推荐专题更多>>

触屏版|网页版|网站地图

Copyright©2014- 这样爱(www.zheyangai.com)